寻访古村落、调研村企业、走进村小学、帮扶困难生……今年夏天,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玉米一生”社会实践团来到广西玉林,14名农经学子用5天时间,耕读乡野之间,见证乡村振兴,开展了一场沾满泥土味儿的实践之旅。
走村入户,探振兴之道
同学们第一站来到彭村、洞心村,进农家唠家常,零距离感受洞心村村庄治理中“群众夜话”的魅力。
“大家有力的出力,有钱的出钱,一起把我们安心屯办得越来越好……”当地乡贤蓝小勇这样说。通过群众夜话参与式治理,村民们更自由地表达诉求、集思广益、参与决策。目前,洞心村已解决了安心屯体育文化设施缺乏、“三清三拆”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等一批群众关心的问题。实践团成员肖湘怡不禁感慨道:“这样的夜晚不仅让我感到温暖,更让我深刻感受到,村民参与治理共同增强了村民们对村庄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应当被充分重视和利用!”
入户访谈了解情况
在洞心村与群众夜话
随后,同学们来到寒山村和高山村,探寻传统村落转型发展。寒山村对“三圣”文化的坚守、高山村对进士文化的挖掘,让同学们深切感受到当地支书和百姓们对保护传承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坚定决心。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高山村的教育传统,村庄培养出来诸多的人文学士表明了村民对知识和文化的强烈追求。作为农经专业的学生,我深知教育是农村发展的动力,高山村的成功教育案例鼓舞人心。”实践团成员冯浩说道。
实践过程中,同学们还探访了当地特色农业产业。在铁皮石斛园,对不同种类石斛生长特性和价值、生态种植模式有了更直观认知;在农业嘉年华馆,感受农耕文化与前沿农业栽培技术的融合;在参皇养殖集团有限公司,参观了三产融合、现代科技型肉鸡全产业链经营模式,并与脱贫村结对共建的乡村振兴富农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产业……
实践团成员王璐、陈韵蕴不禁感叹道:“农业的未来很开阔!”
学有余力,浙大人还积极为当地建言献策。实践团带队老师、浙大公管学院农经系百人计划研究员鄢贞、博士后金鑫从村村联动、传统手工艺产品开发、建立强村公司、引入职业经理人等多个方面提出了村庄发展建议,针对诸如农产品竞争力弱、物流冷链发展慢等问题,提出了品牌化、组织化、数字化等策略。
参观现代农业园区
调研百香果物流基地
星星之火,点教育之光
入户调研时,实践团结识了一户特殊困难的家庭。家中两姐妹生活艰苦,姐姐因为经济困难一度想放弃读高中。实践团在了解姐妹困难情况之后,立刻联系浙大教师与社团,成立结对小组。如今,首批物资已经送达,浙大爱心社志愿者们将每周线上辅助教学,持续从学业、生活等方面帮扶这对姐妹。
浙大学子与帮扶对象的每周线上辅导交流
除此以外,同学们自发用农经1801班“周恩来班”奖金和农经系研究生本科生耕读义卖所得经费成立“振星”基金,以奖学金的形式资助彭村小学和洞心小学的孩子们。
陈伟玮同学说:“听到了一个个朴实而坚定的梦想,我感到既激动又欣慰,真切地希望农村孩子们能够像相信土地的力量那样相信教育的力量,像坚持耕耘那样坚持学习,用知识改变命运,努力振兴家乡、回报社会。”
浙大农经学子振星公益奖学金捐赠仪式
“这次调研让我看到了广西的农民生活现状,了解了广西农业发展的瓶颈,清楚了农业的外沿之广,结识了可爱的小朋友们,更坚定了我推动乡村振兴的决心。”陈孔泉同学分享道。
广西壮族自治区2022届定向选调生、农经2022届毕业生、洞心村驻村工作队员的柯表示:“这样的校园耕读与乡村实践调研之行,既有社会意义,又为理论研究提供了大量鲜活素材,还有助于同学们更好地了解国情、农情,应该更多地开展这样的活动。”
这次社会实践不仅让同学们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是增强了同学们对乡村振兴的认识和理解。在未来的学习和实践中,农经师生将更加频繁地耕读于田间地头,更加努力地学习谋划乡村振兴之策,诠释浙大农经人的责任与担当!
(文字:陈孔泉 陈伟玮 冯浩 图片:王璐 肖湘怡)
责编:吴雅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