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三农问题”其核心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核心又是收入问题。近年来,农民增收困难,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是多方面。本文拟从农场市场化角度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并从市场化的角度提出了增加农民收入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市场化、农村市场化、农民增收
taking about rural marketization and peasant’s income of increase
liaohongfeng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nistion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law wuhan 430060)
abstract:“rural economy,rural develeopment and rural demography” core their peasant
issue,and peasant core of problem the issue of income.in recent year,it is difficult for
peasant to increase income, restrain form peasant factor that income increase in many
aspect.this text draft solve peasant problem of raising an increase of from
market-oriented angle, propose and increase peasant concrete measure of income
form market-oriented angle.
keyword: the marketization, rural marketization, peasant increase income
一、农民增收难的探讨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字显示:1978——1984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增长13.4%,为增长速度最快的年份;1994——1996年,平均增收300元,为数额最高的年份。自1996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取得比上年增长9%的增幅后,便进入急转直下的阶段;199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仅比上年增长4.6%,增速比上年下降了4.4个百份点;199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4.3%,增速比上年下降了0.3个百份点;1999年又回落到3.8%,200年增速进一步降到1.9%。2001年农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4.3%初步扭转增长率连续下滑的局面。但是农民均纯收入增长依然明显低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比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率低的多,城乡居民收入继续扩大。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是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与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如何增加农民收入,不仅关系到农村小康水平全面实现,而且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城乡关系的良性波动。从表面上看,出现农民增收缓慢的因素主要有:其一是农产品供大于求,价格相对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供大于求不然导致价格疲软,使得农民增加农产品供给不但不能增加收入反而会减少收入,我国加入wto后可能加剧这一局面;其二是乡镇企业和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缓慢,农民增收空间受到限制。由于乡镇企业及农村非农产业资金不足,技术不高等等在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其三是农村剩余劳动转移困难。农村劳动力相对过剩,自身素质不高,同时计划经济体制留下“二元体制”也阻止劳动力流动;其四,小城镇发展滞后。计划经济的产物“户籍制度”把农民禁锢在农村,不让农民变成“公民”,限制农民发展的空间。其五是:农民负担重,农业管理体制落后。农村政府冗员太多,机构臃肿,不合理的税费项目多,导致农民负担重是“无底洞”,而且计划的农业管理体制,不符合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虽然制约农民增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从深层次上看,主要是农村市场的不健全和农村市场化程度不高。从我国经济改革的实践和经济发展水平来看,深入、积极推进农村市场化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的源泉。一方面,市场化改革程度越高,农村经济制度建设和非农业的发展水平也越高,农民收入的增加也越快;另一方面,较低的市场化程度,决定了农民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的有限性。90年代农村开始加快市场化进程,农业生产安排与结构调整主要是通过市场机制来引导,这一方面,为农民提供了“什么赚前种什么”的自由市场的选择空间,有利于减少行政管理农业生产所产生的各种负面效应。但是,另一方面,受土地经营制度、资本、交通、技术、人才、信息因素的限制,适应市场化改革方向与要求的市场农业的发育很不成熟,现代意义上的市场尚未健全,主要体现在:(1)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性。农产品交易场所有限,难以满足广大农户商品交换的需要。许多农产品市场大多是初级综合性贸易市场,交易方式停留在小范围现货交易上,专业市场和批发市场起步晚,发展慢。而且产品加工处理、仓储、生活服务设施、运输等作为市场有效运行的“硬件”都比较滞后或短缺。(2)农民市场主体地位的脆弱性。家庭联产承包制在我国农村普遍实行后,在发挥巨大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新的问题:农户经营规模过小,经营手段和经营方式落后;由分散、各自为阵的农户直接进入初级市场,难以回避交易成本过高的问题。而且,农民的合约化和组织程度也决定了农民在交易过程中谈判地位很低。这样,小规模经营与大市场的矛盾,使得农户这一市场主体的市场竞争中始终处于不利的地位,农户利益在市场竞争中难以获得保证。(3)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市场信息体系不完整、运转不灵,流通秩序混乱,信息严重条块分割,市场信号扭曲。因此,市场不能及时的为农业提供准确的信息,生产要素的价格的变化不源于市场供求关系,不反映资料的稀缺程度。(4)市场制度建设不完善性。市场制度建设包括制定各种交易法规、规定、条例,加强市场监督、管理,建立良好的流通秩序等。这些都是市场的深层结构,是市场公平交易、平等竞争、开发、发展的保证,但农村的市场制度建设不很完善,流通中关卡林立、秩序混乱,分割封锁,行政机构任意对市场进行不规则的干预,严重影响市场动能的发挥。(5)农村市场中介组织的“幼稚性”。市场中介组织是联结农业与其产前、产后部门,联结农民与其他市场主体,联结政府与农民,充当农民进入市场的桥梁和纽带。但市场中介组织发展起步阶段,市场中介组织缺乏重视,外部发展环境不够宽松。市场中介组织内部机构运行机制不够健全,不够规范,机构设置不合理,管理制度不完善,民主氛围不够,致使组织内部缺乏活力。
二、农村市场化改革重要的意义
农村市场化是指农村中的一切经济活动以市场为中心,建立起市场体系健全、运行机制完善、市场关系规范、市场竞争有序、宏观调控有度的农村经济体制,将市场机制和市场行为贯穿渗透于农村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和环节,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活动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百业农为本,农兴百业兴。在今天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农业能否兴旺起来,与农村市场化密切相关。农村自然经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即向农村市场化的转变。农村市场化是突破制约农村改革和发展的瓶颈,应对加入wto所带来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开创农村经济发展新局面的必然的要求和选择。
1、农村市场化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基础
市场空间的扩大和经济市场化的建立是统一的进程。市场的空间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随着市场空间的不断的扩大,流通时间愈来愈表现为劳动生产效率和价值增额限制,经济主体在空间上力求更加扩大市场的同时,另一方面力求时间更多的消灭空间。只有市场关系在整个社会经济获得普遍发展的时候,才可能时间消灭空间,提高经济效率的目标。而基础设施和交通工具这些硬件的完善仅仅是为了缩小流通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了重要外部条件。中国经济正处于二元市场化转化转变时期,即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和从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我国的农林与日益成熟的城市市场相比,长期历史形成的自给自足的残余仍然在农村。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妨碍了我国潜在的巨大市场优势的发挥,而且阻碍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市场的推进。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农业和农村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与国民经济相适应的农村市场经济体制是农村改革的根本目标。只有把巨大的农村市场纳入统一的国内市场,实行农村市场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真正建立。
2、农村市场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前提
从国内市场上,发展中国家一般具有多样性的经济机构和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被国外学者称为“二元经济结构”特征,即现代部门和传统部门同时存在。对一些大国来说,由于发展不平衡,国内回旋余地比较大,调整余地比较大,发展余地比较大。因此,在一定的时间内,可以通过培育国内市场来推动经济的增长。但是,传统部门发展的相对滞后将使依靠国内市场技术条件进一步提高现代部门的发展水平的道路愈来愈困难,这就使传统部门现代化发展成为现实而必要的选择。我国是一个典型二元经济结构的发展大国,在地域上,东西不平衡,南北不平衡;产业上,完整的工业体系和传统的农业部门并存,城乡差异显著。在工业内部中,不但具有传统的劳动密集工业,而且还有具备一定实力的资本和技术密的集企业。在农业部门中,现代生产资料在东部经济发达等地方得到较大范围的应用,而在中西部地方,农业的传统要素和传统组织在继续使用。因此,我国经济的发展面临着双层任务,即在实现工业部门的优化和升级的同时,更根本的是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农村市场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它同农业的工业化、科技化、可持续发展和技术装备的现代化等,都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现代农业是高度商品化和市场化的农业,不但农业生产决策和生产的进行,而且农产品价值实现程度,市场都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农村市场化不高,农村现代化水平也提不高。同时,农村市场市场化也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持久动力.农业只有通过市场的竞争,才能加快发展和提高,才能实现产业化、科技化和技术装备的现代化。
3、推进农村市场化建设是突破农村改革的瓶颈和应对加入wto所带来的挑战的重要举措。
改革以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其他改革措施 ,极大地解放了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使农村经济体制框架初步建立起来,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生产大幅度增长,农民收入明显增加,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是,当今农村经济发展中也存在一部分需要解决的现实的突出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即“货往能力去,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而这些问题与农村市场化紧密联系在一起。不断增产的农产品货物只有通过市场才能卖出去,农民收入和农村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金需要从市场中来,农村剩余劳动力只能依靠市场进行合理配置来实现有序的转移。由此可得,只有加快推进农村市场化建设,才能有效突破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进一步开创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我国已经加入wto ,农业是影响较大的产业,如何趋利避害,把不利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并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是一个紧迫课题。我国农民人均占有土地、资源数量少,农林剩余劳动力多,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不高,农业自身积累能力弱,生产经营规模小且分散,市场竞争能力不强,无论农村经济管理体制还是农村社会组织形式,都需要进行深刻变革。解决好这些问题,最关键、最根本的举措是大力推进农村市场化建设,通过建立和完善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农业和农林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农村市场的素质,使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增加农民收入。
三、增加农民收入——从市场化角度的思考
农村市场化改革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源泉。我国农村发展需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市场化改革,建立和完善农村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市场要素流通,大力发展各种市场中介组织以便农民进入市场,以市场需求来调整农业结构。同时,转变政府职能,改革计划落后的农业管理体制,为农村市场化创造条件,为农民增收服务。
1、培育和完善农村市场体系,推进要素市场化。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也逐步融入市场经济的洪流。但是我国农村市场体系不完善,生产要素流通不畅,直接影响了农产品价值的实现,农民收入的提高。因此,培育完善的市场体系,推进生产要素市场化,是新阶段提高农民收入的必然要求。(1)培育和发展农产品市场。农产品市场是否发达和完善,直接制约农产品流通能否实现农产品货物流畅,直接制约着市场经济体制在农村能否建立。因此,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考虑,在总结农产品市场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发挥成绩,开拓创新,针对问题,采取一些有力的措施,以促进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加快发展农产品现货批发市场,应在进一步充分发展和完善城乡集贸市场的基础上,重点搞好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加快发展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副产品专业市场。在重点建好,完善农产品现货的同时,要积极探索,发展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产品期货市场的新路子,以发挥其发现农产品未来价格、分散市场风险、预测未来农产品需求的功能。(2)培育和发育农村土地市场。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土地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只有进入市场流动才能实现与其他生产要素的最佳配置,达到最佳效果。这需要培育、建设农村土地时常,可以促进农户的规模经营。规模经营的农户和小农相比,单位面积平均产量回上升10%左右,农户的总收入会成倍增加。出现卖出土地的农民也可以获得收入。同时促进农户和土地分离,有利于小城镇建设,为农民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3)培育劳动力市场。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考察发现,产业间或地区间的收入差异只要超过30%就会诱发劳动力流动。对于我国来说,通过劳动力流动增加农民收入微观效应是极为重要的。改革以来的经济增长的贡献约占2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加速发育全国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将数以亿计的剩余劳动力创造新价值的潜力释放出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十分可观的。但是,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育还非常低,农村劳动力流动受到条件的限制。加快农村劳动力就业体系,建立城乡结构相符合的劳动力就业体系,让农村劳动力在参与就业竞争,以便农村劳动力的流通和转移。(4)培育和发展缺乏了解市场供求信息的渠道。现在多数农民依然靠经验或者简单的根据上一年本地区市场信息来安排生产计划,常常导致生产与市场需求不对称。因此,建立和完善国家农业信息网络加强基础农业信息系统,扩大和健全农产品市场信息系统,充分发挥市场的信息服务功能,把信息传播到农民那里,为广大农民及时掌握全国各地的农产品供求信息和结合走势,使他们能够按照市场需求安排农业生产,以保持农产品价格的基本稳定,增加农民收入。
2、扩展农业生产模式,大力发展各种市场中介组织。我国农业生产是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小规模生产,小生产与大市场必然存在难以对接的矛盾。同时,农户组织化程度低,其市场主体地位尚未完全确立,这都是农户进入市场的屏障。而且,现阶段农业经济结构和农产品生产与消费特点及自然属性决定农产品的流通,有与工业流通完全不同的特性,加大农产品进入市场的难度。要解决小农生产的微观农业经济组织与大市场的宏观经济之间的矛盾,必须培育发展各种市场经济组织,建立符合大市场要求的有效的组织形式。(1)在生产环节,应在完善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基础上,大力推行“公司 农户”与“定单农业”的生产模式,依据农户与公司鉴定的产销合同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生产,解决现有农户的分散经营与集中市场的矛盾,化解与分担市场的盲目性和滞后性产业的风险促进生产模式的提高,农业生产的深化和农业结构的优化,确保农民增收。(2)在农业销售环节,应组织农民合作社,实现农产品统一进入市场,消除分散的农民闯市场的盲目性,降低农产品的交易成本,确保农民取得较高的销售收入。(3)在农产品加工环节,应发展股份合作公司,实现农产品的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现代市场经济是竞争与合作统一,所以在加快农村市场改革的过程中,大力发展深受农民喜欢的各类农村组织,以便更好引导农民进入市场。
3、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以质量、效益为目标调整优化结构
优化结构,提高品质,是农村市场化的必然结果,是促进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的战略选择。在农产品供求关系已经出现了相对性,地区性和结构性过剩的情况,产品数量的增减和比例的变动已意义不大,应随着市场需求,提高品质和质量。(1)农民是市场的主体,坚持农民是结构调整的出发点,农民增收是结构调整的落脚点。农业结构调整是市场取向的结果,是开辟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农民是否增收是衡量农村化结构是否具有生命力的重要标志,农业结构调整必须和农村市场化及农民增收结合起来,让市场化在结构调整发挥主导作用,使农民在结构调整中实实在在增收。(2)适应市场需求,优化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农产品的品种和品质结构。产品是竞争的起点,同时是竞争的终点,是农民取得收入的保证,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面对国内和国际市场,优化的农产品是赢得效益的关键。因此,第一,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林牧渔业,增加农民收入,第二,要加强优良品种的引进,推广和选育优良品。第三,大力开发高附加值的具有区域特色的名、特、优、稀产品。第四,大力发展绿色产品,打好“要点” 。要加强环境管理,严格用绿色产品生产基地的保护和治理,加强农药、 药、化肥、添加剂、生长调节剂等农资的生产和使用安全。加强绿色食品加工过程的质量监督,防止和减少加工过程中的饿污染和破坏。第五,要大力推行“名牌”战略,提高农民的品牌意识,加强对名牌农产品的保护和管理,依靠现代化科技;对传统“名牌”进行技术改造,使传统的品牌焕发出现代生机,通过创造和借助良好的品牌,扩大名优农产品的市场份额。
4、转变政府职能,改革计划落后的农业管理体制
为了增加农民收入,各级政府要努力改善农民进入市场的宏观政策,使农村市场化进一步发挥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1)改革农业宏观管理体制。在我国,农产品市场要素处在农业、林业、经贸、劳动等不同的部门分割,“铁路警察各管一段”,有一部分的地区畜牧、水产、水利、等部门也参与市场分割。一些权力部门为了追逐自身部门的利益,对农民乱罚款、乱收费、乱摊派,阻碍了 农民增收,加重了农民负担,一些垄断部门借向农民提供服务之机,利用手中权力,强行服务,变相收费。针对这些状况,应根据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相关环节,进行资产、职能、机构精简、重组,通过建立农业食品部门,对农业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管理。(2)深化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一些基层干部在管理观念上,仍停留在过去下达种植计划,催种催收催上交,而当生产出来的东西没有销路时,他们却不管方向,因而影响农民增收。在推进农村市场化过程,市场主体是农户、农场等,政府要从微观层理性的退出,其重要职能是为农业、农民提供服务。(3)加强各级政府的服务职能,为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提供更多地服务,推进农村市场化进一步深入,更好的增加农民收入。第一,继续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和完善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和推广体系。第二,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检验测体系建设,切实加强农作物病虫害和畜禽疫病防治以及动植物检疫工作。第三,深化粮棉流通体制改革,建立统一、开放、有序、竞争的饿粮棉市场。第四,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确保农村教育的正常运转。第五、加大对农村医疗设施的投入,改善农村的医疗服务。第六、继续推进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增强农民的自身的积累。
参考文献:
1、s.chatak&ingersent,1984,agricul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2、zhuling,1991,rural reform and peasant income in china,the macmillan press itd.,london
3、查尔斯.林德布洛姆,王逸舟译.政治与市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版
4、[美] .w.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5、韩俊.关于增长农民收入的思考[j].农业经济学,2001(5)
6、侯风云.建立引导农户进入市场的运行机制[j].农村经济文稿,1995(5)
7、胡鞍钢,等.农业企业化:中国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j].农业经济问题,2001(1)
8、金太军,等.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体制性障碍[j].中国经济问题,2002(4)
9、阎文学等.农民进入市场问题探讨[j].经济经纬,1995(4)
10、温铁军.“政府失灵 市场失灵”双重困境下的“三农问题”[j].读书,2001(10)
11、张新纬.市场化与反贫困的路径选择[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廖红丰(1979——),男,湖南衡阳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农林经济管理2001级研究生,主要从事三农理论研究。现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农村经济探索协会(学术研究性协会)会长,在《湖南日报》理论周刊等杂志发表数篇论文,论文帝国网特邀作者。
关键词:市场化、农村市场化、农民增收
taking about rural marketization and peasant’s income of increase
liaohongfeng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nistion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law wuhan 430060)
abstract:“rural economy,rural develeopment and rural demography” core their peasant
issue,and peasant core of problem the issue of income.in recent year,it is difficult for
peasant to increase income, restrain form peasant factor that income increase in many
aspect.this text draft solve peasant problem of raising an increase of from
market-oriented angle, propose and increase peasant concrete measure of income
form market-oriented angle.
keyword: the marketization, rural marketization, peasant increase income
一、农民增收难的探讨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字显示:1978——1984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增长13.4%,为增长速度最快的年份;1994——1996年,平均增收300元,为数额最高的年份。自1996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取得比上年增长9%的增幅后,便进入急转直下的阶段;199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仅比上年增长4.6%,增速比上年下降了4.4个百份点;199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4.3%,增速比上年下降了0.3个百份点;1999年又回落到3.8%,200年增速进一步降到1.9%。2001年农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4.3%初步扭转增长率连续下滑的局面。但是农民均纯收入增长依然明显低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比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率低的多,城乡居民收入继续扩大。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是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与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如何增加农民收入,不仅关系到农村小康水平全面实现,而且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城乡关系的良性波动。从表面上看,出现农民增收缓慢的因素主要有:其一是农产品供大于求,价格相对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供大于求不然导致价格疲软,使得农民增加农产品供给不但不能增加收入反而会减少收入,我国加入wto后可能加剧这一局面;其二是乡镇企业和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缓慢,农民增收空间受到限制。由于乡镇企业及农村非农产业资金不足,技术不高等等在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其三是农村剩余劳动转移困难。农村劳动力相对过剩,自身素质不高,同时计划经济体制留下“二元体制”也阻止劳动力流动;其四,小城镇发展滞后。计划经济的产物“户籍制度”把农民禁锢在农村,不让农民变成“公民”,限制农民发展的空间。其五是:农民负担重,农业管理体制落后。农村政府冗员太多,机构臃肿,不合理的税费项目多,导致农民负担重是“无底洞”,而且计划的农业管理体制,不符合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虽然制约农民增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从深层次上看,主要是农村市场的不健全和农村市场化程度不高。从我国经济改革的实践和经济发展水平来看,深入、积极推进农村市场化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的源泉。一方面,市场化改革程度越高,农村经济制度建设和非农业的发展水平也越高,农民收入的增加也越快;另一方面,较低的市场化程度,决定了农民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的有限性。90年代农村开始加快市场化进程,农业生产安排与结构调整主要是通过市场机制来引导,这一方面,为农民提供了“什么赚前种什么”的自由市场的选择空间,有利于减少行政管理农业生产所产生的各种负面效应。但是,另一方面,受土地经营制度、资本、交通、技术、人才、信息因素的限制,适应市场化改革方向与要求的市场农业的发育很不成熟,现代意义上的市场尚未健全,主要体现在:(1)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性。农产品交易场所有限,难以满足广大农户商品交换的需要。许多农产品市场大多是初级综合性贸易市场,交易方式停留在小范围现货交易上,专业市场和批发市场起步晚,发展慢。而且产品加工处理、仓储、生活服务设施、运输等作为市场有效运行的“硬件”都比较滞后或短缺。(2)农民市场主体地位的脆弱性。家庭联产承包制在我国农村普遍实行后,在发挥巨大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新的问题:农户经营规模过小,经营手段和经营方式落后;由分散、各自为阵的农户直接进入初级市场,难以回避交易成本过高的问题。而且,农民的合约化和组织程度也决定了农民在交易过程中谈判地位很低。这样,小规模经营与大市场的矛盾,使得农户这一市场主体的市场竞争中始终处于不利的地位,农户利益在市场竞争中难以获得保证。(3)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市场信息体系不完整、运转不灵,流通秩序混乱,信息严重条块分割,市场信号扭曲。因此,市场不能及时的为农业提供准确的信息,生产要素的价格的变化不源于市场供求关系,不反映资料的稀缺程度。(4)市场制度建设不完善性。市场制度建设包括制定各种交易法规、规定、条例,加强市场监督、管理,建立良好的流通秩序等。这些都是市场的深层结构,是市场公平交易、平等竞争、开发、发展的保证,但农村的市场制度建设不很完善,流通中关卡林立、秩序混乱,分割封锁,行政机构任意对市场进行不规则的干预,严重影响市场动能的发挥。(5)农村市场中介组织的“幼稚性”。市场中介组织是联结农业与其产前、产后部门,联结农民与其他市场主体,联结政府与农民,充当农民进入市场的桥梁和纽带。但市场中介组织发展起步阶段,市场中介组织缺乏重视,外部发展环境不够宽松。市场中介组织内部机构运行机制不够健全,不够规范,机构设置不合理,管理制度不完善,民主氛围不够,致使组织内部缺乏活力。
二、农村市场化改革重要的意义
农村市场化是指农村中的一切经济活动以市场为中心,建立起市场体系健全、运行机制完善、市场关系规范、市场竞争有序、宏观调控有度的农村经济体制,将市场机制和市场行为贯穿渗透于农村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和环节,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活动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百业农为本,农兴百业兴。在今天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农业能否兴旺起来,与农村市场化密切相关。农村自然经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即向农村市场化的转变。农村市场化是突破制约农村改革和发展的瓶颈,应对加入wto所带来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开创农村经济发展新局面的必然的要求和选择。
1、农村市场化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基础
市场空间的扩大和经济市场化的建立是统一的进程。市场的空间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随着市场空间的不断的扩大,流通时间愈来愈表现为劳动生产效率和价值增额限制,经济主体在空间上力求更加扩大市场的同时,另一方面力求时间更多的消灭空间。只有市场关系在整个社会经济获得普遍发展的时候,才可能时间消灭空间,提高经济效率的目标。而基础设施和交通工具这些硬件的完善仅仅是为了缩小流通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了重要外部条件。中国经济正处于二元市场化转化转变时期,即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和从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我国的农林与日益成熟的城市市场相比,长期历史形成的自给自足的残余仍然在农村。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妨碍了我国潜在的巨大市场优势的发挥,而且阻碍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市场的推进。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农业和农村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与国民经济相适应的农村市场经济体制是农村改革的根本目标。只有把巨大的农村市场纳入统一的国内市场,实行农村市场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真正建立。
2、农村市场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前提
从国内市场上,发展中国家一般具有多样性的经济机构和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被国外学者称为“二元经济结构”特征,即现代部门和传统部门同时存在。对一些大国来说,由于发展不平衡,国内回旋余地比较大,调整余地比较大,发展余地比较大。因此,在一定的时间内,可以通过培育国内市场来推动经济的增长。但是,传统部门发展的相对滞后将使依靠国内市场技术条件进一步提高现代部门的发展水平的道路愈来愈困难,这就使传统部门现代化发展成为现实而必要的选择。我国是一个典型二元经济结构的发展大国,在地域上,东西不平衡,南北不平衡;产业上,完整的工业体系和传统的农业部门并存,城乡差异显著。在工业内部中,不但具有传统的劳动密集工业,而且还有具备一定实力的资本和技术密的集企业。在农业部门中,现代生产资料在东部经济发达等地方得到较大范围的应用,而在中西部地方,农业的传统要素和传统组织在继续使用。因此,我国经济的发展面临着双层任务,即在实现工业部门的优化和升级的同时,更根本的是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农村市场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它同农业的工业化、科技化、可持续发展和技术装备的现代化等,都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现代农业是高度商品化和市场化的农业,不但农业生产决策和生产的进行,而且农产品价值实现程度,市场都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农村市场化不高,农村现代化水平也提不高。同时,农村市场市场化也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持久动力.农业只有通过市场的竞争,才能加快发展和提高,才能实现产业化、科技化和技术装备的现代化。
3、推进农村市场化建设是突破农村改革的瓶颈和应对加入wto所带来的挑战的重要举措。
改革以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其他改革措施 ,极大地解放了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使农村经济体制框架初步建立起来,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生产大幅度增长,农民收入明显增加,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是,当今农村经济发展中也存在一部分需要解决的现实的突出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即“货往能力去,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而这些问题与农村市场化紧密联系在一起。不断增产的农产品货物只有通过市场才能卖出去,农民收入和农村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金需要从市场中来,农村剩余劳动力只能依靠市场进行合理配置来实现有序的转移。由此可得,只有加快推进农村市场化建设,才能有效突破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进一步开创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我国已经加入wto ,农业是影响较大的产业,如何趋利避害,把不利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并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是一个紧迫课题。我国农民人均占有土地、资源数量少,农林剩余劳动力多,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不高,农业自身积累能力弱,生产经营规模小且分散,市场竞争能力不强,无论农村经济管理体制还是农村社会组织形式,都需要进行深刻变革。解决好这些问题,最关键、最根本的举措是大力推进农村市场化建设,通过建立和完善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农业和农林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农村市场的素质,使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增加农民收入。
三、增加农民收入——从市场化角度的思考
农村市场化改革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源泉。我国农村发展需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市场化改革,建立和完善农村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市场要素流通,大力发展各种市场中介组织以便农民进入市场,以市场需求来调整农业结构。同时,转变政府职能,改革计划落后的农业管理体制,为农村市场化创造条件,为农民增收服务。
1、培育和完善农村市场体系,推进要素市场化。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也逐步融入市场经济的洪流。但是我国农村市场体系不完善,生产要素流通不畅,直接影响了农产品价值的实现,农民收入的提高。因此,培育完善的市场体系,推进生产要素市场化,是新阶段提高农民收入的必然要求。(1)培育和发展农产品市场。农产品市场是否发达和完善,直接制约农产品流通能否实现农产品货物流畅,直接制约着市场经济体制在农村能否建立。因此,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考虑,在总结农产品市场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发挥成绩,开拓创新,针对问题,采取一些有力的措施,以促进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加快发展农产品现货批发市场,应在进一步充分发展和完善城乡集贸市场的基础上,重点搞好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加快发展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副产品专业市场。在重点建好,完善农产品现货的同时,要积极探索,发展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产品期货市场的新路子,以发挥其发现农产品未来价格、分散市场风险、预测未来农产品需求的功能。(2)培育和发育农村土地市场。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土地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只有进入市场流动才能实现与其他生产要素的最佳配置,达到最佳效果。这需要培育、建设农村土地时常,可以促进农户的规模经营。规模经营的农户和小农相比,单位面积平均产量回上升10%左右,农户的总收入会成倍增加。出现卖出土地的农民也可以获得收入。同时促进农户和土地分离,有利于小城镇建设,为农民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3)培育劳动力市场。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考察发现,产业间或地区间的收入差异只要超过30%就会诱发劳动力流动。对于我国来说,通过劳动力流动增加农民收入微观效应是极为重要的。改革以来的经济增长的贡献约占2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加速发育全国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将数以亿计的剩余劳动力创造新价值的潜力释放出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十分可观的。但是,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育还非常低,农村劳动力流动受到条件的限制。加快农村劳动力就业体系,建立城乡结构相符合的劳动力就业体系,让农村劳动力在参与就业竞争,以便农村劳动力的流通和转移。(4)培育和发展缺乏了解市场供求信息的渠道。现在多数农民依然靠经验或者简单的根据上一年本地区市场信息来安排生产计划,常常导致生产与市场需求不对称。因此,建立和完善国家农业信息网络加强基础农业信息系统,扩大和健全农产品市场信息系统,充分发挥市场的信息服务功能,把信息传播到农民那里,为广大农民及时掌握全国各地的农产品供求信息和结合走势,使他们能够按照市场需求安排农业生产,以保持农产品价格的基本稳定,增加农民收入。
2、扩展农业生产模式,大力发展各种市场中介组织。我国农业生产是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小规模生产,小生产与大市场必然存在难以对接的矛盾。同时,农户组织化程度低,其市场主体地位尚未完全确立,这都是农户进入市场的屏障。而且,现阶段农业经济结构和农产品生产与消费特点及自然属性决定农产品的流通,有与工业流通完全不同的特性,加大农产品进入市场的难度。要解决小农生产的微观农业经济组织与大市场的宏观经济之间的矛盾,必须培育发展各种市场经济组织,建立符合大市场要求的有效的组织形式。(1)在生产环节,应在完善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基础上,大力推行“公司 农户”与“定单农业”的生产模式,依据农户与公司鉴定的产销合同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生产,解决现有农户的分散经营与集中市场的矛盾,化解与分担市场的盲目性和滞后性产业的风险促进生产模式的提高,农业生产的深化和农业结构的优化,确保农民增收。(2)在农业销售环节,应组织农民合作社,实现农产品统一进入市场,消除分散的农民闯市场的盲目性,降低农产品的交易成本,确保农民取得较高的销售收入。(3)在农产品加工环节,应发展股份合作公司,实现农产品的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现代市场经济是竞争与合作统一,所以在加快农村市场改革的过程中,大力发展深受农民喜欢的各类农村组织,以便更好引导农民进入市场。
3、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以质量、效益为目标调整优化结构
优化结构,提高品质,是农村市场化的必然结果,是促进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的战略选择。在农产品供求关系已经出现了相对性,地区性和结构性过剩的情况,产品数量的增减和比例的变动已意义不大,应随着市场需求,提高品质和质量。(1)农民是市场的主体,坚持农民是结构调整的出发点,农民增收是结构调整的落脚点。农业结构调整是市场取向的结果,是开辟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农民是否增收是衡量农村化结构是否具有生命力的重要标志,农业结构调整必须和农村市场化及农民增收结合起来,让市场化在结构调整发挥主导作用,使农民在结构调整中实实在在增收。(2)适应市场需求,优化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农产品的品种和品质结构。产品是竞争的起点,同时是竞争的终点,是农民取得收入的保证,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面对国内和国际市场,优化的农产品是赢得效益的关键。因此,第一,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林牧渔业,增加农民收入,第二,要加强优良品种的引进,推广和选育优良品。第三,大力开发高附加值的具有区域特色的名、特、优、稀产品。第四,大力发展绿色产品,打好“要点” 。要加强环境管理,严格用绿色产品生产基地的保护和治理,加强农药、 药、化肥、添加剂、生长调节剂等农资的生产和使用安全。加强绿色食品加工过程的质量监督,防止和减少加工过程中的饿污染和破坏。第五,要大力推行“名牌”战略,提高农民的品牌意识,加强对名牌农产品的保护和管理,依靠现代化科技;对传统“名牌”进行技术改造,使传统的品牌焕发出现代生机,通过创造和借助良好的品牌,扩大名优农产品的市场份额。
4、转变政府职能,改革计划落后的农业管理体制
为了增加农民收入,各级政府要努力改善农民进入市场的宏观政策,使农村市场化进一步发挥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1)改革农业宏观管理体制。在我国,农产品市场要素处在农业、林业、经贸、劳动等不同的部门分割,“铁路警察各管一段”,有一部分的地区畜牧、水产、水利、等部门也参与市场分割。一些权力部门为了追逐自身部门的利益,对农民乱罚款、乱收费、乱摊派,阻碍了 农民增收,加重了农民负担,一些垄断部门借向农民提供服务之机,利用手中权力,强行服务,变相收费。针对这些状况,应根据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相关环节,进行资产、职能、机构精简、重组,通过建立农业食品部门,对农业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管理。(2)深化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一些基层干部在管理观念上,仍停留在过去下达种植计划,催种催收催上交,而当生产出来的东西没有销路时,他们却不管方向,因而影响农民增收。在推进农村市场化过程,市场主体是农户、农场等,政府要从微观层理性的退出,其重要职能是为农业、农民提供服务。(3)加强各级政府的服务职能,为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提供更多地服务,推进农村市场化进一步深入,更好的增加农民收入。第一,继续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和完善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和推广体系。第二,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检验测体系建设,切实加强农作物病虫害和畜禽疫病防治以及动植物检疫工作。第三,深化粮棉流通体制改革,建立统一、开放、有序、竞争的饿粮棉市场。第四,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确保农村教育的正常运转。第五、加大对农村医疗设施的投入,改善农村的医疗服务。第六、继续推进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增强农民的自身的积累。
参考文献:
1、s.chatak&ingersent,1984,agricul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2、zhuling,1991,rural reform and peasant income in china,the macmillan press itd.,london
3、查尔斯.林德布洛姆,王逸舟译.政治与市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版
4、[美] .w.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5、韩俊.关于增长农民收入的思考[j].农业经济学,2001(5)
6、侯风云.建立引导农户进入市场的运行机制[j].农村经济文稿,1995(5)
7、胡鞍钢,等.农业企业化:中国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j].农业经济问题,2001(1)
8、金太军,等.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体制性障碍[j].中国经济问题,2002(4)
9、阎文学等.农民进入市场问题探讨[j].经济经纬,1995(4)
10、温铁军.“政府失灵 市场失灵”双重困境下的“三农问题”[j].读书,2001(10)
11、张新纬.市场化与反贫困的路径选择[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廖红丰(1979——),男,湖南衡阳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农林经济管理2001级研究生,主要从事三农理论研究。现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农村经济探索协会(学术研究性协会)会长,在《湖南日报》理论周刊等杂志发表数篇论文,论文帝国网特邀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