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至6日,由国务院参事室主办的“2024国是论坛”在北京举办。本届论坛以“全面深化改革 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主题。围绕“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健全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推进生态优先 促进和谐共生”“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七个专题交流研讨建言献策,为全面深化改革,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的重大改革任务之一,也是关系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改革举措。圆桌论坛上,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各抒己见,共同探讨当下城乡融合发展的新趋势、新机遇。
多元的乡镇经济结构形成多样化经济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型城乡关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强调,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从而将新型城乡关系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末,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6.16%,目前4.77亿人生活在农村,城乡融合发展要面向人口规模巨大的乡镇,乡镇的建设和发展无疑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点之一。国务院参事、中国侨联原副主席李卓彬认为,乡镇在城乡融合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独特优势,而乡镇建设是中国城镇化乃至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同时,乡镇有效促进城乡资源双向流动。作为区域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集散地,乡镇农产品能够进入城市市场,城市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也能向农村流动,有效缓解城乡资源流动不平衡,有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产业融合。通过发展第二、第三产业,乡镇促进了农业与旅游、文化等产业的融合,推动了农业产业升级,改善了农村面貌和基础设施,拓宽了农民的收入来源。乡镇吸引了农民工和外来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带动了人口的回流,这不仅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还凸显了乡镇在留住乡愁、保留乡村记忆方面的独特优势。
“城乡融合发展要实现资源要素的双向流动和服务均等化,核心在于通过城乡一体化重构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居民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逐步趋同,传统的城乡二元格局导致了资源和机会分配的不均衡,导致乡镇发展面临结构性困难和问题。”李卓彬认为,应从创新城乡土地管理制度,深化土地制度改革,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乡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建设、加强城市与乡镇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交通网络、生态环境、文体规划协同等方面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城乡融合思维的核心是建立城乡连续体
“近些年来我国为什么一直强调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这是因为我们已经到了城乡融合发展的阶段,但与此同时,我国又存在城乡二元的体制约束。城乡二元体制曾经对中国开放型的粗放式低成本高增长有过贡献。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的形势下,城乡二元体制从一定意义上讲,对国家的安全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的能进能退,也会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但从现代化的角度讲,城乡二元是个不利因素,因为现代化要涉及公共保障的现代化,城乡二元不利于乡村居民在教育、医疗、养老等的现代化,并且会使城市和乡村在居民收入上也会存在较大的差距。”
在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创始院长、首席专家黄祖辉看来,目前大批农民进城,约有1.7亿已被城市统计为城市化人口,可他们仍然没有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的市民化待遇。该问题的解决,有必要首先解决好符合条件的进城农民市民化,使他们和当地居民同等享受基本公共服务。沿海地区大城市的转型升级很快,但“腾笼换鸟”“机器换人”式的转型升级会导致文化程度低、年龄比较大的进城农民难以在大城市稳定就业。“即使可以在城市工作,也集中在家政、保安、快递等服务业领域。另外,即使能在大城市就业,但在大城市定居也会困难重重,既涉及到很多基本公共服务能否共享问题,又涉及城市住房价格过高,进城农民承受不了的问题。”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守英认为,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城乡失衡,即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的城市化率有巨大差异,城市化越快,城乡差距越大。背后的原因在于,整个城市和乡村人口两个主体在城市里面的权利完全是两套体制,进城的人口不赋予城市权利,随着改革开放越拉越大。权利越大,收入和财富的红利也就越大,但进城的人在城市里面没有获得这些权利,城市化越快,城乡差距越大。
体制机制改革是破解城乡失衡的法宝。“我们的思维要从传统的城乡二分思维转向城乡融合思维。其核心就是建立城乡连续体,从大都市到县到镇到村,传统的非都市地区应该是县镇村纳入都市圈的发展体系,乡村系统也要重构,不是单一因素的改变。”而针对进城的这一部分人口,刘守英认为政府应开放对待,“应给农民完整的、成体系的城市权利,乡村也要向出村的人开放农村的权利。”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见实效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路径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在全国、在地方,城乡融合发展的探索实践不断深入。
江苏省政府参事,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李侃桢谈到,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需要内涵的深化和外延的拓展。结合江苏的实践,他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可拓展在更大区域空间建设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二是对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给予相应的支持政策;三是建立国家城乡融合发展实验区重大项目库。
企业能在城乡融合发展中做什么?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翔分享中国交通建设集团在城乡融合发展建设中的“三个聚焦”做法:一是聚焦城乡资源的双向互济,发挥企业在咨询、设计、投资、建设、运营的全产业链协同效应,积极促进地方产业集聚和升级,全力促进资源要素的高效流通。二是聚焦人居环境的提升改善,一体化推动城市更新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助力构建城乡人居美好生活。三是聚焦城乡发展的长效机制,协力创新城乡融合发展模式,促进民心相通,在机制与模式创新上不断进行探索和实践。
“城乡融合发展要求我们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深化改革、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全面打通人才、资金、技术等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机制通道,推动开放的乡村成为城市的延伸,推动开放的城市成为乡村的飞跃,形成功能互补、水乳交融的城乡新关系,相信城乡融合的明天会更加美好。”在总结“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圆桌论坛时,国务院参事、农业农村部原副部长于康震表示。
据悉,“国是论坛”是国务院参事室主办的年度主题论坛,2015年以来已举办七届。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人、国务院参事、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地方政府参事及有关专家学者、企业家、媒体记者等社会各界人士300余人参加本次论坛。
(原文刊载于《农民日报》2024年11月8日第4版。)